产品中心banner
NEWS CENTER
广东制鞋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
广东是中国鞋类 热熔胶产品 出口的最大省份。今年上半年,广东出口鞋类产品数量大幅下降,但出口值仍有所增长,出口企业数减少近半,但每双鞋的出口均价增长近三成。专家分析认为,自去年以来,珠三角传统的制鞋产业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今年上半年鞋类出口的这“一升一降”,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小而散的作坊式企业纷纷被淘汰,而优质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强。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减少近半。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鞋类生产地区,而广东则以接近全国一半的产量占据重要地位。2007年,广东省鞋类出口量达34.7亿双,价值92亿美元,占中国鞋类产品出口总量的42.5%。但今年以来,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及原材料大幅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广东鞋类出口在连续多年增长之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据广州海关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出口鞋类产品16.3亿双,比去年同期下降15.8%,价值49.6亿元,增长9.2%;出口均价每双3美元,增长29.6%。
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广东鞋类出口企业大幅减少,有出口实绩的企业由去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924家,其中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降幅更为明显,由去年同期的5043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617家,降幅高达48.1%。
对于这一数据,广东鞋业 厂商会会长丘小广认为,这反映了制鞋业的结构调整出现了好的苗头,表现为小企业加速被大企业整合,一些企业向广东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转移,而部分原来做成品鞋出口的小企业转而为大厂做配套,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正在加快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态势
广东鞋业厂商会秘书长吴航表示,今年将是制鞋业产业调整的关键一年,目前还很难判断调整的结果如何,至少还需一年的观察期。制鞋业已进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善于配置资源、注重创新、管理规范的企业发展良好,呈现出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
鞋材有限公司有1000多人,3条生产线,产品主要出口欧洲和美国。老板凌生苗说,今年总体上企业感觉压力很大,关键要靠自己调整,积极防范各种不利因素,比如扩大市场、客户、增加代理品牌等。今年公司成立了一个开发部打造自主品牌发展内销,产品将于9月上市。另外,还想把现在的经理、厂长等高管转为股东,分散经营风险。
以往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一手接订单一手抓生产,研发、营销的问题考虑得很少,但现在的经营环境变了,逼迫企业加快发展战略调整,注重发展自主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作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市场营销工作,现在很多鞋类企业选择在广州设立营销总部或营销中心。
据广东鞋业厂商会分析,当前广东制鞋业发展出现一些新动向:
一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部分企业建立了制鞋工程研发中心,企业间的各种技术联盟也开始得到发展。此外,广东制鞋行业已启动成品鞋、材料与部件、制鞋设备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化工作。
二是以专业化生产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市场上占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广东各主要产区正在大力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加强行业商会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引导当地企业共同拓展市场。 三是大力拓展内销市场。目前来看,注重内销、“两条腿”走路的企业发展较快,日子相对好过。
三大“隐忧”困扰制鞋业>
目前,广东制鞋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而困扰产业发展的一些“隐忧”仍然存在,亟待突破:
一是欧盟征收反倾销税影响。2006年10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产品实施征收为期2年的16.5%的反倾销税。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向欧盟出口受限鞋2636万双,下降19.7%,但未遭受反倾销的鞋对欧盟出口则达1.9亿双,增长21.7%,价格为每双2.9美元,仅微涨6.1%。随着欧盟反倾销时限的临近,对欧出口的增长有可能成为欧盟对中国出口的鞋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尚待加强。在广东制鞋业中,外贸出口和“贴牌”生产占据较大份额,缺少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年上半年,广东私营企业出口鞋类产品7.4亿双,占同期广东鞋类产品出口总量的45.7%,但价值仅占出口总值的19.7%,出口均价仅为每双1.3美元,仍属于低档产品。
三是许多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刚刚起步,在现代物流、电子交易方面发展迟缓,缺乏创立品牌和开拓市场的专业、营销人才。
今年仍是制鞋企业面对重重压力的一年,企业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在此次产业调整中能否承受得住压力,破壁图新。广东制鞋业基础雄厚,有制鞋企业6000多家,产品种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完善,此次调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经历磨炼之后,中国制鞋业在全球制鞋产业的中心地位仍将稳固。
上一篇:
鞋业将继续成为越南主力工业